磁山文化
书籍:邯郸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5 15:13:53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邯郸辞典》第677页(531字)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因最早发现在武安县磁山遗址,故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即冀中南地区。是一种以筒形直壁盂、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的考古文化遗存。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家畜、渔猎、采集也占一定比重。手工业有制造石器、陶器和骨器三大类。石器多见磨制,少量为周边打制,刃部磨光,品种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镰等。
陶器皆水制,胎厚,器形简单,陶器种类有夹砂红陶,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等。炊具有盂支架,食器有碗、钵、盘、鬲三足体,其他如双耳罐、深腹三足器、四足鼎、陶杯等都有一定的特色。器表饰绳纹、压印纹、刺剔纹、划纹、席纹等,出现彩绘曲折纹。骨器多见凿、锥、镞、鱼镖、针、笄等等。居住建筑是半地穴式房屋。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武安市磁山村东南洺河北岸,面积14万平方米,1972年发现,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除发现房基、灰坑及粮食窖穴外,还出土5000件陶、石、骨蚌器等文物和大量家禽家畜、炭化粟、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磁山文化的年代,经测定距今已有7300年左右,较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磁山文化遗址的三项世界最早
下一篇:磁州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