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邯郸辞典

武安平调

书籍:邯郸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03:13: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邯郸辞典》第629页(534字)

地方剧种。

与河南的怀调、越调、豫剧相近,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淮调、高调的影响,是属于梆子系统的地方戏曲。平调形成的年代大约在150年前,也就是清代各种花都小戏盛行的时候。平调流行的地区是冀南邯郸、邢台,豫北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经常活动地区是武安、涉县、磁县、邯郸、永年、沙河、邢台、安阳等地。平调角色比较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音乐唱腔系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深沉浑厚,尤擅大段抒情。唱腔有近20个板头,曲调有慢板、二八板、咬断弦、倒三梆、一串铃等。曲牌有100多个,伴奏乐器有二弦、轧琴、琵琶、大鼓、大钹等。音乐唱腔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

平调共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民间生活小戏较少,部分剧目来自淮调、蒲剧。

影响较大的有《两狼山》、《天仙配》、《盘坡》等。着名演员有卜锡林、李秀奇、武鸿凤、李魁元、房志斌、韩小芝等。平调演出时多与落子组合结团演出,且主要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

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区艺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过一些革新工作,建国后编写了不少现代剧,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上一篇:武安落子 下一篇:邯郸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