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自然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169页(1222字)
自然哲学的一个最初发展阶段。
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自然界总情景的说明分为三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城邦奴隶制形成时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这个时期对自然界的研究,是同前自然科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
主要的自然哲学派别有: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都肯定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流动变化中,并且同出自于统一的物质本源。他们把这种本源说成是某种特殊的宇宙变化的感性物质(如水、气、火等),由此形成了古代自发唯物论和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这种观点在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中达到了高峰。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自然哲学则反对把某种感性的、具体形态的物质看作是万物的本源。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的本源是“数”。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存在”。(2)公元前5-4世纪城邦奴隶制繁荣时期的自然哲学。这个时期在深入探索自然界本源时,形成了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自然哲学。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的,自然界只有原子和虚空。原子是存在的,虚空是一种非存在,但也是存在着的;只有虚空存在,原子才能在虚空中运动。原子和原子之间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式、大小、排列、状态上的不同。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数目无穷。
(3)公元前3-后5世纪城邦奴隶制没落时期的希腊和罗马自然哲学。这个时期以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为代表,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之间,不但有大小的区别,而且有重量的不同,由此自上往下作直线式的降落,又由于原子内部的原因而产生脱离直线的偏向。这就既承认必然性(原子直线降落),又承认偶然性(原子倾斜运动)。
卢克莱修进一步区分了原子的三种运动,即碰撞、下降和偏斜的运动。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是欧洲最早产生的一种哲学,它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和整个欧洲哲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恩格斯曾对它做过精粹的说明:“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
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但是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末,总的说来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
这就是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的原因之一,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自然辩证法》,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