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动静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35:2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256页(928字)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指运动与静止。中国古代动静观最早见于春秋末期老子的《道德经》,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第二十五章)这是说,道经过静止、运动、静止的变化过程,其中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不过,此时尚未将“动静”并举。《周易·系辞上》始将“动静”连用,提出“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意指天体常动为刚,地体常静为柔,运动与静止相对立构成一对矛盾。在《周易·系辞下》中又强调“变动不居”,有运动绝对的思想,但同时又说“寂然不动”,没把运动绝对的思想贯彻到底,走上形而上学。

魏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老子·十六章注》是说静是绝对的,动是相对的,颠倒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北宋周敦颐进一步发展了动静说,认为动静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

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一)进而提出“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动静第十六》,《周子全书》卷九)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观点,符合辩证法。然而,归根结蒂在其《太极图说》的第一个图上解为“阴静”是寂然不动的始基,又走上了形而上学。北宋张载提出“动非自然”的观点,并探讨了“变,言其着;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乾》)的关于运动的质变与量变的两种形态,发展了古代辩证法。南宋朱熹以“动静无端”来说明动静关系。他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日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动。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虽然把运动与静止看成是无限的连续序列,但割裂了动静的辩证关系。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动静皆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张子正蒙注》卷七)还认为“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太虚者本动者也”(《周易外传》卷六),“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思问录·内篇》)“静”乃“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静止的运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同上),使动静的辩证法思想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上一篇:西格里斯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