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402页(849字)
亦称“医学观”。
指人们用来观察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一种总体性的思考方式。一定的医学模式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特定的阶段,都有着与之相应的医学模式。例如,我国古代形成的精气学说,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上,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去认识健康与疾病,就是和当时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朴素辩证法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一经建立起来,它就会给整个医学以总体性的影响,并成为人们用来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总依据。
医学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上就会产生差别。历史上除朴素辩证法的医学模式外,还出现过影响和成就都远远超过朴素辩证法的医学模式。它就是直到现在仍对医学科学起着影响的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把人看作孤立的仅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生物个体去观察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学科学过去曾获得过高速的发展,并相继建立起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庞大科学体系;本世纪中期,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也随之大大扩展,一些过去忽略的发病率较低的精神病、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和其他的特殊社会疾病患者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的进步及其向医学科学的渗透又进一步揭示出:在现代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病,而是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公害病、吸毒、酗酒和各种心因性疾病。在这些疾病的病因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医学模式已难于继续对医学科学起指导作用和作为总依据而存在,于是,它也就被新的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观。它全面地从人的生物、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并综合地考虑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能正确地指导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