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现代星云说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09:3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483页(1149字)

指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之后。

依据现代天文学成果提出的新星云说。这些星云说致力于解决太阳系内角动量分布的异常问题,并注意在引力作用之外考虑其它力的作用。

1942年瑞典的阿尔文(Alfven)提出太阳是先形成的,行星系统是远处下落到太阳的弥漫物质形成的。他认为下落质点是电离的,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维持在距太阳几千天文单位处。

在冷却过程中复合成为中性质点,又向太阳下落、加速、碰撞再电离,停止下落成为绕太阳的云,以后形成行星。太阳上的磁场随太阳转动,并带动云中的带电粒子,使形成的行星具有较大的角动量。

1944年法国的魏扎克(Weizäcker)提出旋涡说,认为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盘是旋转的,其中粒子的旋转运动的偏心率不同,形成旋涡。由中心向外有若干层,每一层有5个大旋涡,在大旋涡之间形成一些次旋涡,行星就在这些次旋涡中形成。

此学说强调湍流的作用。

1944年苏联施密特(Schmidt)提出陨星说。

太阳在银河中运动时,俘获一低温的尘埃云,该云本身就在转动着。由于粒子的碰撞聚集成若干个核心,而运动能的一部分由于碰撞转换成热能发散到空间。

此学说认为形成的行星是冷的,是放射元素蜕变放出的热量,使行星内部变热。1962年法国的沙兹曼(Schatzman)认为早期的太阳在慢引力收缩阶段,抛出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沿太阳磁场的磁力线运动到一定距离处,并在太阳磁场的带动下而加速。

这种加速机制称为沙兹曼机制。美国的尤雷(Urey)提出,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盘中的物质先聚集成许多气体球,其平均质量为1028克,其中的非挥发性物质先凝聚成固体。

气体球由于辐射而收缩,内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固体物质沉入中心,靠近太阳的气体球外的挥发性物质逐渐跑掉,成为含硅、铁、镁及其氧化物的固态天体并形成类地行星。距太阳较远处的气体球直接演变成密度较小的类木行星。我国以戴文赛为首的一些人,经多年的努力形成一套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星云说理论。认为太阳系的原始星云是巨大星云的一个碎块,其中有较强的湍涡流并转动着。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越转越快,逐渐成扁平形,并从赤道部分逐渐分离出一部分物质,最后中心形成太阳。当时太阳转得很快,磁场很强,内部对流很甚,在猛烈地抛出物质。星云盘中物质的分布由于温度和太阳的作用分成3层,里层挥发性物质已跑光,剩下铁、硅、镁、硫等及其氧化物;中间层氢氦等物质损失的较少;外层由于太阳引力小,逃逸速度小,氢氦等物质也都跑掉了。以后在星云里由于引力不稳定逐渐使之凝成很多团块,称为星子,星子又逐步结合为行星和卫星。

由于云中各层化学组成的差异,因而形成的行星具有与现在的不同的密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