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35页(1116字)
指动态的科学模式,或科学模式的活动表现。
即把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制形象化、图示化。科学发展,就不同学科的整体关系而言,是指它们之间的演进关系,就一门学科整体而言,是指学科中科学理论之间的动态联系(科学发展模式适用于科学发展的这两种情形)。
后者即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内容。科学发展模式就是借助于所选定模式的结构空间及其变化来表征科学理论演变的某些规律性。
科学发展模式的类型有:原子模式、场模式、金字塔模式和树状模式。其中以树状模式最具有优越性。构造科学发展模式的始初原则有两条:一是科学作为知识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每门学科都是一开放系统;二是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本质是划分为等级的。表征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要区分两种情形,即根本理论或核心理论与非根本理论或核外理论的变化。
根本理论稳定性较强、等级较高、活动性较小、数量上很少。相反,非根本理论则稳定性较弱、等级较低、活动性较大、数量上很多(它作为子理论不能与根本理论相比拟)。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必定表现为非根本理论的变化在先,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历程之后,才出现根本理论的变化。这即辩证法量变引起质变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
由于科学发展,根本理论的改变引起质变,可以表现为一个根本理论被另一个根本理论所代替;但通常表现则是一个领域或一门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甚至占统治地位)的根本理论的被取代(更替)。这即科学革命的到来。
非根本理论变化的时间延续和空间扩大,标志着一种科学理论肯定和发展的判据;但也潜伏着对它自身的否定和反例出现的可能。这样给根本理论带来控制失灵或失效的可能。
非根本理论和根本理论的这种关系与变化其过程和机制表现出规律性。即首先在科学理论发展中产生问题或矛盾;随之要求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即解法的出现。根本理论提供的解法和根本理论之外提供的解法对根本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同作用,其中有重要意义的在于导致根本理论重大变化因素的出现。然而,解法对理论变化所起的作用必定要通过答案来实现。根本理论的支持事例或反例均表现为答案。
但二者的作用则不同,只有作为反例的答案才是使非根本理论过渡到根本理论的环节。支持事例或反例确定前必须经受检验,而经受检验后答案具有了肯定性或否定性。这构成根本理论变化的必然性,并将根本理论与非根本理论二者联系起来。
由此形成问题——解法——答案——检验——成果,以此循环往复而构成科学的主要特征与内在机制。研究与把握科学发展模式对认识科学及其发展的结构与主要特征,进一步探索自然规律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科研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给科研工作者个人和科研组织正确选题与科学组织管理并取得科研成果提供信息和认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