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和动态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900页(860字)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处于静态和动态的对立统一中。静态(或均衡、静止、稳定),指事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
动态,指一个物质系统由原来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化、更替。静态和动态作为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两种状态,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处于相对静止或平衡状态中,然而,由于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对太阳系以外的星体而言,地球轨道在太空中的位置又是经常变化的。又比如,地球上的任何物体相对于地球来说处于静态,如果相对于太阳和地球一起又处于动态。
另方面,所谓物体不动,也只是不发生机械运动,构成该物体的内部因素却不停地发生着物理的、化学的变化。恩格斯形象地说过,岩石虽已处于静止状态,但是风化、海浪、河流、冰川的作用不断地破坏这个平衡。蒸发、雨、风、电和磁的现象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
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在同一系统中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耗散结构的有序稳定,就是一种静态,但它是由动态而来的。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结构,它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内部有多种运动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的结果,最终归结为增熵和减熵的两种趋势,形成耗散结构稳定和不稳定的变化,即静态和动态。
正是由于永不停息的动态和暂时的静态的对立统一,使事物呈现出质上的千差万别。如果事物总是瞬息万变,没有相对稳定,也就无所谓质的差别,人们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和区别事物,甚至人类产生和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稳定又是一种有序的动态平衡,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都是物质运动转化的结果。所以毛泽东说:“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