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证病名大辞典》第189页(213字)
病证名。
见清·尤在泾《金匮翼·发热统论·阳浮发热》“阳浮发热。……其端有二,或脾胃气虚,阳浮于外。
其症上见呕恶,下为溏泄,其脉大而不实……或肾虚火不归经,游行于外,其症烦渴引饮,面赤,舌刺,唇黑,手足如烙,或冷如冰,其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宜八味肾气丸之属,导火下行也。”指脾肾亏虚,阳浮不敛的发热。
多因脾胃气虚,阳浮于外,或肾虚火不归原,浮游于外所致。参见发热、阳虚发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