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军备竞赛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0:37:2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12页(1302字)

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取得军事优势不断扩充军备,竞相增加军事预算,提升军事装备的数量与质量,谋求将本国的意志强加于对方,或者在发生军事冲突时战胜对方。

军备竞赛本身是非暴力的冲突形式,但是这种发展暴力工具的竞赛使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增强了烈度,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军备竞赛主要是军事大国间为对外扩张而进行的常规武器竞赛。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了在瓜分世界的争斗中取得优势地位,列强纷纷增加军事投入,更新军事技术,展开了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其中尤以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最为激烈。

列强军事装备的竞相攀升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备竞赛主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这一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主要特点是军费开支迅速膨胀,武器质量、性能的竞争异常激烈,双方的军事战略不断变化,竞赛的主要领域阶段性地体现在常规武器、核武器和太空武器三个方面。在美苏的常规武器竞赛中,双方分别致力于发展坦克、军舰、作战飞机的数量,提高其性能质量和对抗能力。新式武器更新换代间隔时间不断缩短,化学武器、激光武器、中子武器等非传统的常规武器相继开发,同时普遍将电子技术应用于通讯、指挥、控制、情报等各部门与环节。

核武器竞赛是美苏争夺和较量的最重要领域。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核武器竞赛急剧升级。

到80年代中期,双方各自拥有2万多枚核弹头,占世界库存总量的97%,总爆炸当量可以摧毁地球数十次。同时美苏还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在核武器的运载、发射工具和制导系统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形成了核打击力量大致相当,互相握有毁灭对方的恐怖均势。

80年代后,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美苏军备竞赛的重点先后转向太空,竞相发展反弹道导弹、反卫星定向能武器等高科技太空武器,军事战略由确保摧毁转为确保生存。美国提出了被称作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战略防御设想,投入巨资研究建立以卫星为基地,运用激光、束子粒武器分阶段拦截敌方来袭导弹的庞大防御系统。苏联也不甘落后,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抗争。

在此期间虽然美苏多次举行军控与裁军谈判,但收获甚微。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鉴于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美苏两国分别实行了战略调整,军备竞赛势头有所减缓。

1991年底苏联解体,持续40多年的美苏军备竞赛告一段落。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军备竞赛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国际格局变化的条件下,显示出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向。

大国之间的竞争重点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方面,军事领域中主要是继续研制和开发新式武器装备。在一些中小国家中,为了赢得地区优势和对付地区冲突,出现了加强军备、添置武器的竞赛势头,造成了地区性矛盾加剧的动荡局面。军备竞赛是国际行为中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是对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重大威胁。国际社会中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制止军备竞赛,主张通过军备控制谈判争取全面彻底裁军,以保障国际安全和维护持久和平。

上一篇:地缘政治 下一篇:国际惯例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