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仿真丝织物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42:0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584页(1085字)

真丝(蚕丝)是一种可用于纺织的天然纤维中最细(单丝直径11-12μm)的蛋白质纤维,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其化学结构系由氨基酸为单元连接而成的线型大分子链高聚物,纤维横截面呈三角形;其织物具有独特的悬垂性、回弹性、吸湿透气性及丰满柔软的手感和珍珠般的光泽。

故真丝是一种较理想的天然纺织原料,因其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于是以化学纤维取代部分真丝的研究开发工作随之而起。化纤纺真丝织物始于20世纪初,当时发明了一种俗称“人造丝”的化纤长丝,它以天然高分子物(纤维素)经化学处理(有铜铵、醋酸和粘胶三法)制取的再生性的丝状纤维以织造仿真丝织物。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合成纤维兴起以及人们对衣着的高要求,日本首先开发了“新合纤”仿丝仿毛织物,接着欧美、韩国及中国台湾省也相继开发成功。

我国在“七五”、“八五”期间也将“化纤仿真丝”列为科技攻关课题,今已初获成效,但仿真效果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尚有一定差距。由于涤纶(聚酯纤维)初始模量、弹性及摩擦系数接近蚕丝,故绝大部分仿真丝织物均采用它为原料,但其结晶度、取向度较高、分子结构紧密,缺乏亲水性基因,属疏水性纤惟(标准回潮率仅0.4%),故给仿真丝效果带来了很多不足。为此,涤纶仿真丝织物除选用DPF=1~2(DPF=denier per filament意为单丝纤度)的多孔涤纶长丝或DPF=0.5~1的细旦长丝外,还有采用化学改性及异形、异收缩、异纤的涤纶长丝织成织物后,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20~100克/升)在90℃~125℃温度下处理一定时间,使织物中的涤纶纤维表面熔融、变细、纱线间的活动余地增加,赋予织物具有丝绸般的柔软手感,俗称“碱减量处理”。

若采用DPF≤0.5的超细旦纤维(micro fibers)织后再经历真丝整理(silk-like finishing),仿真效果更佳。仿真丝织物还可采用细旦的涤纶短纤维、丙纶短纤维、粘胶短纤维纯纺或与其他纤维混纺制取高支纱并织成经纬密度较高的薄型高支高密织物后,再经仿真丝整理,使织物具有独特的丝绸样风格。

仿真丝织物的定义是指化学纤维经纺织染整加工而成的具有真丝绸感的织物,其丝绸感系由化纤本身具有的性能再加上特殊染整所赋予的。目前化纤仿真丝绸产品进展很快,已开发第四代仿真丝织物,其某些性能已优于真丝绸产品,几乎所有用真丝织造的产品如绸、缎、绉、绢、纺、绡、绒、绫等均能用化学纤维来仿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