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工厂布置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06:45:0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220页(1418字)

工厂布置是在选定的厂区范围内,对工厂的车间、仓库、服务部门,公共设施等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布局,确定其空间位置的过程。

1.工厂布置的原则。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规模的工厂在布置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都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有利于生产;(2)物料流向合理,运输路线尽可能短,尽可能避免迂回交叉,方便运输;(3)合理进行厂区划分,一般可分为主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仓库区、公共设施区等,以便有秩序地、安全地组织生产;(4)布局整齐美观,满足绿化、环境保护的要求。

2.工厂布置的程序。工厂布置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研究取得布置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工厂的生产类型、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等,以便掌握生产特点、物流路径、运输量,取得工厂布置时的依据。(2)模型布置反复测验。

模型布置可采用平面模型法或立体模型法。(3)方案评价选优。

经过模型布置,反复试验后可获得多个布置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4)实地布置。在实地布置时,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条件对原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整个布置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验、比较、验证、完善的过程。

3.工厂布置方法。

(1)物料流向图法。该法主要是按原材料、在产品、成品等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动方向和运输量来进行布置。

通常采用运输量和运输距离两个因素建立数量模式。模式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中:n——各生产部门的数量

Lii——从i到j的运输量

Dii——从i到j的运输距离

模式力图使判别准则C最小。

(2)生产活动相关图法。

该法由默德(Richard Muther)发明。应用此法时首先要对工厂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按关系密切程度分类,然后绘制生产活动相关图,并计算各部门的相关关系积分,最后按关系密切程度和关系积分的高低来进行布置,以求得最佳布置方案。

(3)平面模型法。在模型布置法中,平面模型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该法是根据总平面图的比例确定模型的比例,用厚纸板或赛璐璐片制成各种建筑物的模拟形状片,并在模片上标明建筑物的名称、面积尺寸,然后在总平面图上进行布置。该法可和物料流向图法、生产活动相关图法结合起来进行。

(4)计算机模式。近年来一些国家发展了许多用计算机进行运算的厂内布置设计。其中,计算机资源相对分配技术(CRAFT)应用最广。

CRAFT可以用来反复排列厂内各车间的坐落位置,找出使各车间之间运输费较低的厂内布置图形。

这种技术虽不能确保一定找到费用最低的布置图形,但可以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布置图形,可使人们摆脱手工的计算,在短时间内对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方案作出评价。

上一篇:流水生产 下一篇:国际惯例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