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
书籍:中医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20:02:23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大辞典》第1142页(590字)
病证名。
出《太平圣惠方》。惊风的一种证型。
急惊风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种强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风寒郁闭,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停痰,郁而化热,以致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发为抽搐。临床以发病急聚,且具有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
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故心肝蓄热,脾肺停痰,风热壅闭,窍道不通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急惊发作,须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亦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或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
同时用嚏惊散(生半夏、皂角),吹鼻取嚏,并用开关散(蜈蚣、僵蚕、南星、麝香、皂角)调以姜汁,或乌梅擦牙开关。随即灌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以镇痉熄风,涤痰泄火为治,急则治标。但在痰火稍降,就应调其气血,否则每因过用寒凉,易成慢惊等证。
临床上当抽搐缓解,则应用琥珀抱龙丸治之,以清热镇惊,并益气和中。若脾虚生痰者,则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枣仁、人参、菖蒲、南星、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