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书籍:中药小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12:33: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药小辞典》第273页(469字)
种子类药材。
(1)释名:本品原植物为常绿乔木。古名“文木”,因木纹(通“文”)鲜明美观而得名。李时珍曰:“其木名‘文木’,斐然(注:即色彩华丽之意)章采,故谓之‘榧’。”“榧”与“斐”音同。(2)功能:性平。杀虫消积,润燥通便。
可用于多种肠寄生虫病及小儿疳积等症。较大剂量应用时有缓泻作用,利于虫体排出。
(3)用法:水煎服15~30克,或每次10~20枚。
大剂量可用至每日50~100枚。
炒香嚼服。(4)药材特征:呈卵圆形,长2~4厘米。
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
〔香榧子〕 处方名。
榧子气香,故名。
〔炒榧子肉〕 处方名。系将去掉外壳的榧子果仁,置热砂子锅内翻炒至深黄色者。
炒后可增其健胃消积作用。
〔炒榧子〕 处方名。
系取带壳榧子,照上法炒至焦黄色者。炒后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亦可增其健胃消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