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书籍:引用语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03:25:14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四川辞书出版社《引用语辞典》第406页(392字)
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表示人要死得其所。语出《燕丹子》卷下:“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明·杨继盛《赴义前一夕遗属》:“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后亦引作〔死有重于泰山,生有轻于鸿毛〕。
《隋书·诚节传·论》:“然则死有重于泰山,生以理全者也;生有轻于鸿毛,死与义合者也。”宋·杨万里《汉将李陵论》:“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也单引〔死有重于泰山〕。明·李贽《焚书·何心隐论》:“夫忠孝节义,世之所以死也,以有其名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者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