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义和团大辞典

梅花拳

书籍:义和团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02:37:24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370页(916字)

清朝广泛流传于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武术拳派和拳会。

梅花拳源远流长,传说汉朝时已有。据文字资料记载,梅花拳出现于明季,江苏徐州铜山张三省是可查的最早传人,此后,向北传播到直隶开州、大名、广平各府。到乾隆年间,在平乡、南和、广宗、威县、曲周、南宫和丘县、临清一带广为流传。梅花拳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

“架子”构造特殊,分桩步和行步,桩步分作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如梅花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扎法,如梅花干枝。桩步为静,行步为动,桩行结合,如梅花枝干相连,所以称为“干枝梅花桩”或“干枝梅花拳”。

原在桩上练习,后改为地上,称为“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拳”,亦称“梅花拳”。梅花拳的对练拳路称“成拳”。它的抓、拿、摔、打诸动作及拳势皆可因人而异,随时编排。高一层的对练拳路称“拧拳”,练时“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随势而布”。这种变化不定的形态,使得梅花拳的内容灵活多变。练习梅花拳既可以强身健体,又有技击实战能力。

梅花拳又有文场、武场之分,入门弟子先在武场练习拳术,学习拳理,经过数年锻练待达到一定程度,再重新拜师进文场练习文功。文功学习文理(文理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炼神炼气,修心养性。直鲁交界一带梅花拳各有师承,一些村镇练习者在拳师的率领下组成拳会。关于梅花拳的性质,学术界存有不同认识。

有的认为,梅花拳是民间健身习武的团体,不信奉神佛,不烧香念咒,不同于民间教门;也有的认为,梅花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大约在乾隆年间,已与离卦教以新的“义和拳”名目逐步融合;到嘉庆年间,梅花拳的文武场组织在某些地区与义和拳相混同。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派,而且是具有民间教门特点的拳教。

1887年(光绪十三年)梨园屯教案发生后,领导梨园屯反洋教斗争的以阎书勤为首的“十八魁”,前往直隶威县沙柳寨请当地着名梅花拳师赵三多出面领导反洋教斗争,赵三多是梅花拳的第14辈传人。赵三多率领当地梅花拳与阎书勤领导的红拳会相结合,为不牵连当地的梅花拳众,将结合后的各拳会改名称为“义和拳”,领导了反洋教斗争。梅花拳遂成为义和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梅东益 下一篇:义和团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