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囯军事思想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41页(1812字)
太平天囯领导集团关于战争观、建军治军和作战等军事问题的根本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囯的文献、领袖人物的言论,以及他们所指挥的作战实践活动中。
在金田起义之先,以及太平天囯革命的全过程中,太平天囯的领袖们与战争共始终。这表明,太平天囯的领袖们继承中国古代农民武装起义的优良传统,把武装斗争视为反抗清王朝压迫、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手段。在准备金田起义的过程中,洪秀全、冯云山等就仿照《周礼》,制定《太平军目》,以军、师、旅、卒、两、伍的系统,把起义群众严密地组织成军队。
这支军队,开始只有步兵,以后,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组织起了“土营”和“水营”,并建造战船、望楼、浮桥、拦江铁链、木簰水城等战具,充分反映了太平天囯的英雄们从斗争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不拘程式的创造精神。太平军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军纪,洪秀全、冯云山早年在广西传教时,就规定有“十款天条”,当作教徒的生活准则,并成为尔后军队纪律的基础。
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又规定有“遵条命”等五条军纪,后来发展为《太平条规》,其中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十条)等20条纪律。建都天京(今南京)之后,又根据形势的变化,规定禁止吸食鸦片、黄烟、饮酒和宿娼,违者“斩首不留”。
特别可贵的是,杨秀清将整个军事生活加以条令化,制定出《行军总要》中的九大号令,以达其“好整以暇”的目的。所有这些,充分反映出太平天囯领袖们从严治军的思想。
太平军不仅有严格的纪律,而且注意对士兵的思想灌输和体贴关怀。除经常灌输上帝教义外,每当立营时或有紧急事件,总要“敬拜天父,并讲道理”。
此外,还规定对伤病员、老幼和巡更把卡士兵进行照顾优待的“体惜号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平军的人民性。起初,太平军的各级将领都是由实际斗争中选拔的,建都天京后,也开始采用武科举的办法选拔“天囯干城”。武士子要攻习钦定《武略》及所颁《兵要四则》等书,考试的科目,除了马箭、步箭、弓刀石技勇外,参加省试、天试者,还要默写《武略》一节。所谓《武略》,是经洪秀全删改过的《孙子》、《吴子》和《司马法》(未收《用众》篇)等三部古兵书的汇集。从《武略》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太平天囯对古兵书中丰富军事遗产的继承与吸收,另一方面,从洪秀全删掉了其中“君命有所不受”等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内容,也可看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甚于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的思想倾向。《兵要四则》是洪仁玕的一篇短文,论述了将领所必须具备的学问、道德、法律和“蓄锐之方”,反映了太平天囯领袖们对古代吴起、孔明、岳飞等名将的为将之道的推崇。
太平天囯从金田起义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后来几乎遍及全国的燎原之势,这一事实,充分反映出太平天囯领袖们在军事上的独到和高明之处。但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究其原因,从军事上看,太平天囯领导集团在战争指导上精于战术,通于战役,而不长于战略。在16年的战争中,大小战斗数以万计,太平军“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贼情汇纂》卷四),的确打了不少漂亮仗。在所进行的大量战役中,也打过像三河之战、二破江南大营那样成功的战役。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天囯将领们的战役指导思想偏于呆板,“围魏救赵”是主要战法,由于它的不断套用,渐被敌人识破而失去其有效性,部分地反映出农民起义军领袖们军事知识的贫乏和作战思想的单调。但最为紧要的,还在于对全国规模的战略驾驭上,太平天囯的领袖们显得既缺乏对全国局势和整个清军情况的全面了解,又缺乏对我国古代军事遗产的深刻领会,因而在定都天京后的战略,二次西征,攻打上海等几个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上,缺乏战略头脑和远见,反映出太平天囯领袖们战略素养的欠缺。
最明显的例子是建都天京之后,竟然将有限的不过20万之新聚之众同时开辟三个战场,即北伐、西征与保卫天京同步进行,充分反映出他们不善于集中兵力和忽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作战指导思想。其结果则是整个战局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从而丧失了夺取全国政权千载一时的良机。
综观太平天囯战争的全过程,太平天囯领袖们所反映出的军事思想虽有所创新,仍全部属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范畴,并带有浓重的宗教唯心主义色彩,而西方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则未见有传入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