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太平天国大辞典

淮军

书籍:太平天国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22:22: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70页(3008字)

是一支以李鸿章为首的武装力量。

属于非经制的勇营。充当清军的主力部队前后达40年之久。李鸿章自1853至1858年,长期在淮河流域办理团练,与太平军、捻军对抗,与重要练首均有友谊。1861年,上海官绅向曾国藩乞援,曾国藩命李鸿章联络皖北练首,召募淮勇。按照湘军营制编立营伍。排除世兵制,采用募兵制,原则上与八旗、绿营的制度不同,由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以封建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师生关系为纽带。

以张树声部为“树字营”,刘铭传部为“铭字营”,潘鼎新部为“鼎字营”,吴长庆部为“庆字营”。此外,曾国藩拨韩正国的亲兵营两营,程学启的“开字营”两营,滕嗣林、滕嗣武的“林字营”两营,张遇春的“春字营”,陈飞的“熊字营”,先槐的“垣字营”,交李鸿章指挥。

前后不过一个月,后来被史家称为“淮军”的军队即于1862年2月22日正式组织完成,由李鸿章另立一个指挥部。这支军队由安庆用外国轮船运至上海,共计13营,6500人。而李鹤章、周盛波、周盛传、李胜等部则绕道江北由陆路开至上海。李鸿章到上海后,将江苏巡抚薛焕旧部加以改编,郑国魁部编为“亲军水师”,刘士奇部编为“奇字营”,周士濂部编为“云字营”,梁安邦部编为“字营”,周志鸿部编为“会字营”。

还选500人交郭松林统带,称“松字营”。与原来部队合计已达万余人。李鸿章利用安徽同乡关系瓦解太平军,将降卒也编入淮军,吴建瀛部编为“建字营”,刘玉林部编为“玉字营”,方有才部编为“有字营”,周寿昌部编为“昌字营”,骆国忠部编为“忠字营”,骆金荣部编为“荣字营”,佘拔群部编为“群字营”,董大义部编为“义字营”。

苏南团练如杨宗濂编为“濂字营”,徐佩瓀部编入“巡湖营水师”,费金绶部编入“淮扬水师”。

1862年9月,淮军的兵力已接近3万人。已为初至上海时的四倍半。1864年5月,李鸿章将戈登统带之洋枪队裁撤,留其洋炮队600名,又留其洋枪队300名,再加其他兵源,总数已增至4万人。

淮军的营制其初完全与湘军无异。

至上海后,迅速采用洋枪、洋炮,1862年9月,已拥有洋枪队1000人,后又在全军推广,每营拥有洋枪300至400支,原来使用之小枪、抬枪、刀矛、劈山炮全部淘汰。火力已超过湘军两倍以上。为了适应新式军火的性能,在作战训练方面也采用了“洋操”,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李鸿章统率淮军曾亲至前敌,与太平军恶战于虹桥、四江口等地,在战略、战术上改变了湘军的稳扎稳打,冒险犯难,屡陷名城。

策动苏州叛变之后,以强兵驻扎吴江,竟将江苏、浙江的太平军分割为二,同时又派刘秉璋、潘鼎新、李昭庆等部进攻嘉善、嘉兴一带;派刘铭传、骆国忠、李鹤章等部进攻江阴、无锡一带。至嘉兴陷后,杭州、湖州、广德的太平军已经孤立;至宜兴陷后,丹阳、句容、金坛、常州的太平军已经孤立。遂被清军各个击破。

显而易见,太平天囯的最终失败与淮军的罪恶活动息息相关。

太平天囯失败时,淮军已膨胀至7万人,为其初至上海时的十倍还要多。此后,将非其嫡系的队伍加以裁汰,仍保留着5万之众。1865年,赖文光、任化邦领导的捻军在山东曹州大败清军,击毙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

此时湘军绝大多数已经遣散,曾国藩带淮军北上,李鸿章的嫡系再次扩编为6.6万人。曾国藩以刘铭传部驻周家口,从张树声部驻徐州,以潘鼎新部驻济宁,以静制动。淮军对于曾国藩的指挥颇多阳奉阴违。清廷乃以李鸿章继曾国藩出任钦差大臣。

淮军又增至7万人以上。李鸿章接受刘铭传等“倒守运河之谋”,同时设防于胶莱河,对捻军加以围困。后来,任化邦被刺身死,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完全失败。1868年,西捻军张宗禹部由陕西、山西进入直隶,清廷命李鸿章统率淮军救援。

李鸿章对西捻军仍然采用坚壁清野,守险围困之毒计。西捻军又失败于山东茌平之徒骇河。

至此,活跃在北方数省,时间长达18年的捻军大起义终于被淮军镇压了下去。

捻军失败之后,经过一番裁汰,淮军兵力仍在6万人以上。除了镇压太平天囯和捻军,刘铭传还曾率部至陕西、甘肃镇压回民起义,淮军也曾驻扎台湾,与日本侵略军、法国侵略军相对抗,潘鼎新部也曾与法国侵略军作战,张树声部曾驻防山西、广东,吴长庆部曾驻防山东,并曾至朝鲜汉城镇压兵变,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则驻防天津,并曾派兵镇压朝阳的群众起义。

淮军既非经制兵,就不能像八旗、绿营一样,军饷由清政府之户部筹拨,而必须由统帅自筹饷源。淮军的饷源主要有四:一,请求各省协饷;二,各地厘金;三,海关税;四,劝捐。最重要的仍为厘金。

出饷地区主要是江苏、湖北、浙江、四川、山东。筹饷的主要人物有郭嵩焘、丁日昌、李瀚章、郭柏荫、何璟、李宗羲等。

在装备方面,淮军也随着西方武器的更新而更新,洋枪由前膛换为后膛,洋炮由前膛短炸炮换为长炸炮,更进而换为后膛钢炮。在向国外购买的同时,也设立上海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军火工厂自行制造。

在编制方面,逐渐增设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炮兵部队,骑兵部队,淮军中的“长夫”也具有辎重兵、工程兵的雏形。加上早于1861年5月已经成军的淮扬水师,1862年组建的巡湖营水师,淮军在作战样式方面,也从单一的步兵作战变成了多兵种的协同作战。

军队的近代化必须包括对旧的军事装备、教育训练、军事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全面改造。淮军具有强烈的封建宗法色彩,地域观念,把国家所有的经制兵变成了将帅所有的勇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也可以说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集团。

但是,勇营究非经制,国家随时可予以裁撤。

经制绿营,分防营汛,淮军若纳入定制,淮军即变为绿营,自己就不存在了。淮军饷项并非户部预筹待拨,只随统帅为转移,统帅不存,其军必亡。李鸿章在1864年即有废除绿营之意,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他又不敢操切从事,只能渐次改革,终其一生,也未能突破绿营的传统制度。

清朝政府实行中央集权,绿营兵权在兵部,为中央所有。淮军兵权在将帅,中央徒具虚名。早已深虑外重内轻,更不欲淮军成为经制,取代绿营。而绿营又积弊丛生,没有战斗力。

遇有对内镇压,对外御侮,还必须由淮军来承担,也不能加以裁撤。淮军处在种种矛盾之中,只有逐渐没落之一途。

淮军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武力,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决心采取洋枪洋炮,西式训练,甚至也开办了近代军事教育。洋务派的努力,在镇压国内农民起义方面是有效的。

但和外国军队比较起来,它在军事装备、教育训练、军事制度和学术思想方面又都是落伍的。因此,在御侮方面又是无效的。

淮军是处在中国军队由封建军队转变为资本主义军队的过渡期中。它没有完成这个转变,即在对外战争中没落了。

1884年在中法战争中失败,淮军大将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等统率的陆军均归失败。其势渐衰,其军事地位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代替。

上一篇:李鸿章 下一篇:太平天国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