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太平天国大辞典

太平天囯革命失败的原因

书籍:太平天国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22:22:55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81页(1890字)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所部湘军攻陷太平天囯的天京,标志太平天囯革命失败。

太平天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太平天囯革命百周年》的社论,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出现近代的工人阶级,因而太平天囯革命仍旧只是一个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这就是太平天囯革命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太平天囯的农民英雄们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他们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不可能长久地维持革命的纪律,以便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囯革命虽然比过去的一切农民运动制定了更先进的纲领制度,但这些纲领和制度,有的只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有的则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破坏了。

“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纲领,一方面固然表现了在封建压迫下的农民大众对于土地的革命要求,但另一方面,太平天囯的领袖们终究只能从农民阶级的狭隘眼光出发画出了一个平均主义的图案。这种图案不仅不能真正实现,而且即便实现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平均主义的空想实质上带有很大的落后性。

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缺乏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像太平天囯这样单纯的农民革命,在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和资本主义列强面前最终不能不失败。

对于太平天囯革命失败的具体原因,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曾经从各个不同方面加以探讨。

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囯革命的失败乃是由于缺乏一大批第一流的战略家和谋臣,造成这一缺陷的根源在于过早的、严重的封建专制主义、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与宗教迷信,三位一体地集中在领导人身上,最终致使革命失败。这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囯革命的失败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若其领导集团战略决策不误,在1861年中外反动势力结合之前,是有可能建立刘邦朱元璋式政权的。在战略上,敌人的强大并不可怕,以小制大、以弱制强,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只要战略正确、指挥得当、稳打稳扎,就能逐步打败敌人,取得全国政权。

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领导,缺乏一个全盘的战略计划,定都天京后战略目标尤为不明确。在重大军事行动上,太平军领导置天京周围的敌人于不顾,反而抽调两支主力北伐和西征,使兵力分散。北伐因流寇主义而失败,西征虽有战果,但最后也因战线过长,没有及时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而失败。从此,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一切军事措施都是为了保存东南半壁江山。即便在这样情况下,战略上仍缺乏全盘考虑。两员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一西一东,分兵把口,形成不了拳头之势。

李秀成为了江浙地盘而消极对待安庆战略。安庆失守后,战局急需集中兵力,陈玉成却热衷于北上,结果自己被苗沛霖所害。

当敌人大军压境,天京危如累卵之际,洪秀全反对主动转移、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图恢复的战略,坐以待毙。总之,1856年以后,太平军在战略上缺乏英明决策,使战局由主动而被动,导致革命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囯革命失败原因乃是由于军师负责制遭到破坏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囯的军师负责制遭破坏,洪秀全一味搞君主专制,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与国家的根本性质背道而驰,内部矛盾重重,离心离德,太平天囯就不得不失败了。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囯革命的失败乃是由于内部革命力量的不团结造成的。这种观点指出,革命初期,太平军领导内部为反抗统治者压迫、发动群众斗争,都能志同道合、团结一致。定都天京后,封建专制主义、皇权主义思想发作。

洪秀全脱离群众,深居宫中,不亲理军政实事;杨秀清大权独揽,破坏领导团结,韦昌辉乘机发难,继而又是石达开离京出走,结果军民之心散乱,严重破坏和削弱了革命力量,给敌人以积蓄力量进行反扑之机,最终使天京政权束手待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囯革命的失败乃是由于宗教的狭隘性和虚伪性所致,认为拜上帝教初期在发动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却把它当做文化专制与个人神化的工具,造成思想上的愚昧和混乱。其领导人为着自己扮演上帝的使者,引起流血事件,大损国家元气,这是宗教的狭隘性和虚伪性所致。

总之,太平天囯革命的失败既有其根本原因,也有不同的具体原因。太平天囯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却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了最高峰,全面冲击了封建制度,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