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122页(1522字)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
这年6月,举兵西征,在攻取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后,建立省、郡、县各级政权,县以下分设各级乡官,以巩固对城乡广大地区的统治。同年冬,太平天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规定,在太平天囯根据地内,县以下必须严格推行乡官制度。
根据太平天囯的规定,省以下分置郡、县,郡设总制,县设监军,总制、监军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为守土官。
县以下城乡,分设军、师、旅、卒、两、伍。
军设军帅,师设师帅,旅有旅帅、卒有卒长、两设司马,伍设伍长。军帅、师帅各自设局办公,号称军帅局、师帅局,其旅帅并入师帅局办公。
军帅局相当于区级政府,师帅局约略相当于乡级政府。实际上,从军帅到伍长的各级乡官政权,取代了清朝的都图保甲制度,是太平天囯的城乡基层政权。
乡官制度在太平天囯前期即已推行。大量史料证明:太平军克皖、赣、鄂等省的府州县后,随即安民造册,保举乡官,建立基层政权。太平天囯后期,太平军东征苏南,略取浙江,当攻取城市后,即派遣部将前往镇守,称为佐将。佐将奉命在城、乡推行乡官制度。
在广大农村,遭到地主团练的抗拒。各城佐将出动太平军,镇压、扫荡农村中的反革命地主武装,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太平军在农村顺利地推行乡官制度。
乡官由当地民人公举,也有一小部分是太平军指派的。乡官自军帅至伍长,必须由本地乡民充任。
太平军东征苏南时,抗击太平军的地主团练受到沉重打击,广大农村贫苦农民、劳动者拥护、支持太平军,他们在安民、建立农村新秩序方面主动而积极。争当乡官的,也大多是劳动人民。
也有少数绅富为了保全家财,混进乡官行列的。龚有村在常熟南乡当塾师,与当地军师帅颇有交往,他说:常熟南乡乡官,“唯朱、毛为绅富,余皆编户穷民耳”。
另据《庚申江阴东南乡常熟西北乡日记》载:太平军攻克江阴后,“出榜安民,……着保举军、师、旅帅,彼明知正人远避,小人竟出头,而姑收此等以作爪牙”。
类似记载颇多,基本上概括说明乡官大多由劳动人民充任。他们熟悉本地情况,指点谁富谁贵,绅富丝粟难隐,这又从政治上打击了地主阶级。如太平天囯前期,曾囯藩曾在家书中说:“所患江西民风柔弱,见各属并陷,遂靡然以为天倾地坼,不复作反正之想,不待其胁迫以从,而甘心畜发助战,希图充当军、师、旅帅,……是以每战动盈万人”。
这正是乡官制度把广大劳动人民卷进革命洪流的写照。
乡官的职责繁多,任务艰巨,以军事、民政到征粮捐输,发展农业生产,无不经办受理。其职责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负责确立、维护社会的革命秩序,这方面的工作有:清查户口,编造户口清册,颁发门牌,救济难民,协助太平军围剿流窜境内的地主武装;处理民间词讼,“乡民则告乡官,告军帅,信口而称天朝,称大人”;疏浚河道,助修海塘,发展农业生产;协助地方当局征粮收税,颁发商凭、田凭等;协助有关当局办理科举考试等等。太平天囯之所以能有相对巩固的根据地,关键就在于不仅在城市,并且在广大农村推行乡官制度,建立了各级农村基层政权。
在太平天囯晚期,当苏、皖、浙各郡县被清军攻陷后,各级乡官受到清军与地主绅富的残酷阶级报复,如常昭的师帅陈文扬,当太平军撤出常昭后,即被清军捉去枭首示众。以苏福省而论,每当清军攻占一个地区,官府与地主士绅组织善后局,“专捉大、小乡官,严办罚捐,盈千累万而亿万,悉充善后局经费”。
又严令乡官“捐银助饷”,有的乡官被逼得自杀,有的向隅而泣,“闻风远遁者不知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