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01:39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22页(1223字)

亦译为合理预期,是人们事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作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被称为理性的或合理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的利用,并经过周密思考之后才作出的一种预期。

理性预期理论指出,参加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市场以前,已经了解以往市场变化的情况,从而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进入市场之后,人们就把过去的信息和现在的信息结合起来,根据它们做出判断。

这样,人们就不会因市场上的价格变化而受到欺骗,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就不会轻易加以改变。

由于人们对未来发生的变化作了周密的思考,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就会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诸如“留一手”、“打埋伏”,把“保险系数”搞大一点等,以免自己吃亏。

在美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最初出现于1961年。当时经济学家约翰·穆思(John Muth)在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1961年7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的论文,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在60年代,这一概念曾被应用于货币市场分析。

70年代初,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托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尼尔·华莱士(Nell Wallace)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做了重大发展,从而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并且逐步形成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的挑战。

这个学派根据其理性预期的理论对凯恩斯主义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他们认为,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是无能为力的,它在财政金融政策上耍的花样,只有在完全出乎公众意料之外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经济。

但是,人们认识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就取消了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因此,理性预期学派持有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经济学家究竟懂得多少,政府究竟有多大的作为?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在经济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由于政府决策慢,公众决策快(灵活、及时),政府的信息来源也不如公众完备、准确;因此,政府在同公众打交道时,总是被动的,并常常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

政府决策人只能在很短时期内运用出人意料的手段欺骗公众,暂时地达到某种政策目标。但是公众是不会长久地受骗的。

他们对于政策措施,第一次也许无法预料,但是,第二次就会警觉起来,产生合理的预期,从而抵消国家干预的预期效果。总之,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政策措施的成功,仅仅在于“出奇制胜”,一旦引起公众的警觉和提防,重复使用的政策措施就没有不失效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