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理论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05:39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82页(1633字)

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考察有关厂商产生的原因、厂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行为等问题。

关于为什么会存在厂商,标准的新古典式的理论回答是诉诸于交易成本。根据科斯的观点,厂商是经济的子集,在其中通过指令而不是市场、凭借命令而不是价格来配置资源,避免或减少了如果全部经由市场所可能发生的高额交易成本。以后,亚尔奇安(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威廉姆逊(Williamson)、亚沃基(Aoki)又围绕厂商内部的监视、强制及动机结构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于厂商的组织形式及行为特点的分析,则由来已久,且内容错综复杂。最初,亚·斯密考察的厂商是利己主义的屠夫、面包师、酿酒者,在这里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合而为一的。以后的古典学派关于厂商的认识基本没有超出这个水平。

不过,古诺的具有现代风格的着作令人耳目一新,他描绘了需求函数,明确使用了优化方法,提出了相当正规的比较静态分析,从而预示了边际主义的厂商生产、配置的理论。歇尔则奠定了各色的厂商理论的基础。

他区别了短期与长期,区分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不再局限于固定系数的分析方法,从而解决了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他区别了准租金与真正租金的概念,由此,又发展出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此外,马歇尔还注意到厂商的增长和时际行为等问题,他提出代表性厂商的概念来协调厂商的时际行为与其短期利润最大化条件和长期行业均衡条件。在马歇尔之后,张伯仑和琼·罗宾逊等对厂商理论进行了重要变革,发展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厂商理论乃至价值理论的一次革命。

从二次大战以后,厂商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理论可以划分为二个方面,即最优化模型与非最优化模型,前者又具体分为利润最大化与其他目标(通常是管理目标)函数的最优化两类。

最优化模型显然具有各种优势:分析上的简便性,拥有发展良好的分析技术,等等。

然而它却受到了挑战。

基本的反对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厂商或它所管理的人类事务是不能够最大化的,根据主要在于西蒙(Simon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二是一些人通过对厂商的内部考察,得出厂商并不按最大化原则行事的报告。崇尚利润最大化的模型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人等用“适者生存”的生物比喻,提出在竞争的世界中厂商为求生存必然要追求最大化的论点;二是又有人提出厂商能够通过不自觉的努力,即简单地对信息反馈作出反应,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与此同时,在强调最大化的理论与非最大化的理论中又分别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具体模型。运筹学的运用与风险因素的考虑拓宽了最大化理论的范围。有关这一理论的发展又出现了利润最大化与其他目标最大化两类不同的模型,前者明确地承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对此发展出代理理论(theory of agency),后者则不仅考虑到这种分离而且强调厂商内部存在着控制者可以自由行动的“松弛地带”。至于非最大化的理论,则又可以分为所谓行为主义学派,和与赫伯特·西蒙的着作相联系的某些理论,前者主张厂商想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在实际上达不到这一点,后者则断言厂商的理性并非在于追求最大化。

综上所述,人们不禁要问:厂商理论的范围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厂商理论?回答是不确定的。显然已经存在一套最优化的理论模型,它包括以两权分离为基础的代理理论和新近许多关于信息与动机的着作。

而处于另一分支的非最优化模型,则将焦点集中于产业发展上面。至于近期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着作则阐释了对于小集团环境中的企业战略行为的资本约束和信用威胁的观念,这方面的着作大多与对策理论的发展相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