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膨胀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19:13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280页(912字)

亦称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状态,即当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低于潜在水平时通货膨胀却处于难以消除和持续的状态。

传统的经济理论把通货膨胀归因于过度的货币供给或过度的需求超过了可以获得的供给,从而使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然而,停滞膨胀这一现象却表现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期时,价格水平却仍然呈上升状态。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许多解释停滞膨胀这一现象的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惰性理论和成本推进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分析假定实际工资与就业需求存在反向关系,并接受工资和物价向下刚性这一经验事实。同时,又把预期概念纳入停滞膨胀理论中。认为,当经济收缩时,工人和公司一般都怀疑总需求的收缩状态会是普遍的、持久的,因而延迟工资和物价的向下调整。在工资和物价向下调整受阻的情况下,市场难以出清并重新恢复均衡。

因此,只要这种比较乐观而且不合理性的预期持续下去,物价水平和失业率就会持续上升,以至出现停滞膨胀。

惰性理论是把各种牢固的膨胀预期因素与制造业价格对短期需求变动的迟滞反应结合起来。认为,在制造业中,操纵价格是市场条件的重要特征;工人和雇主在持续的就业关系、长期的销售额和增长方面所分享的长期利益,要比适应短期的需求变化更为重要。这种看法导致采取以在单位生产成本上加价为基础的价格战略。

因而,当需求疲软时,价格也会因成本上升而向上移动。由于工资和价格与长期相适应,膨胀的加速就会助长工资和价格上升的预期。因此,对需求反应的迟滞和膨胀预期的增长,就会导致在经济利用率仍低于其潜在水平时通货膨胀呈持续上升状态。

成本推进论认为,工会强有力的作用使工资成本提高,而在对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工资成本的增长就会转变成较高的价格。

当供给方面的其它因素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时,这些因素会促使工人寻求较高水平的工资。反过来,这又助长了工资与物价的螺旋上升。

由于成本上升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下降,因此成本推进就成为产生停滞膨胀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指数化 下一篇:紧缩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