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1:10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09页(784字)

指美国所经历的最长和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

它始于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一直到1941年才告结束。在1933年初,美国经济因萧条而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

3年左右的时间里,国民收入几乎下降一半;资本投资下降以致净投资呈负数;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罗斯福总统被迫宣布银行假日,以防止银行系统的全面崩溃。从经济萧条的深渊走向复苏极为缓慢。

甚至到1941年,仍有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人均收入未达到1929年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萧条直到1942年开始战争动员才最终结束。

西方经济史学家认为,大萧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资产价格暴跌。

1932年末,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29年末价值的20%。

股票价格下降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最直观的指数。(2)银行破产,货币供给下降。1929年美国约有25000家银行,到1933年,仅剩14000家。

银行破产导致货币供给和信用水平下降。1929-1933年货币供给下降了大约20%。(3)支出水平下降。许多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和投资者行为和它们对经济的悲观预期,解释大萧条的持久性和深度。

(4)经济的结构性缺陷。认为最为明显的是金融部门不能适应资产价值下跌而进行调整。

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去缓和收入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大萧条的经历促使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首先是罗斯福的新政导致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例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农业调整法案,以对付经济波动的影响。其次,经济观念发生变化,自由放任主义逐渐失去其吸引力,政府干预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后,凯恩斯理论被引入美国,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被称作美国新经济学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