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2:27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35页(1850字)

指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通过其1919年所着《重商主义》一书)和俄林(通过其1933年所着《国际间与区域间贸易》一书)开创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后经别人的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国际贸易纯理论中的四个核心命题或定理。

其中一个定理主要分析国家的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即所谓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其他三个定理则分别称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斯托尔波-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ezynski)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各国将出口在其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在其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甲的要素相对禀赋既可以用物理量来表示,也可以用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的国内相对要素价格来表示,然而由于后者不仅取决于要素供给条件,而且还受制于要素需求,故两种表示并不必然一致。

但就与商品价格比率的关系而言,相对要素价格更具有直接性。这样,为使该定理不论在哪一种关于要素禀赋的定义下都能成立,就得假定不论在本国还是外国均具有相同和相似的需求偏好型式。然而后来的研究又表明,甚至在简单的两国家、两要素、两商品的贸易模型中,上述假定也不足以保证赫-俄定理的实现。重要的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各国享有同样的技术,在本国由相对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的商品在国外却可能是相对资本密集型技术的产品,这即是所谓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它显然与赫-俄定理相悖由此又推动人们从各方面进一步来考察赫-俄定理的含义及其成立的条件。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俄材曾强调自由贸易将会对国内收入分配产生效应,指出相对要素价格将沿着在贸易国之间均等化方向运动。

他的良师赫克歇尔甚至指出绝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将是贸易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然而,直到萨缪尔森才正式表述了这一定理。

萨缪尔森在简单的2×2×2(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模型中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工资率(以及租金率)在两国间绝对相等,尽管劳动(及土地)在两国间不具有流动性。简单地说,令A代表投入-产出系数(aij)矩阵,W为要素价格向量,P为商品价格向量。

生产技术一般地依赖于要素价格,即A=A(W)。

因而,竞争的利润条件表明:A(W)·W=P。

假定无要素密集度逆转,A(W)是非奇异的。所以,如果各国享有同样技术且面对同样的自由贸易商品价格,它们必然面对一套同样的要素价格。

萨缪尔森指出,这一定理的成立不仅要以要素价格向量唯一地依赖于商品价格向量为前提,而且还要以各国要素禀赋的适当的相似性为条件。后来的一些人又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定理成立的条件问题。

斯托尔波-萨缪尔森定理。它是由斯托尔波和萨缪尔森提出来的。

他们的论证表面上是关于保护(关税)对实际工资的影响。然而,现在人们普遍同意,斯托尔波-萨缪尔森定理反映的是一般现象,即一种商品的相对国内价格的提高(不论是由关税提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必然会提高在该商品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

换言之,强调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入具有强烈的非对称效应,乃是该定理的实质所在。

雷布津斯基定理。

该定理将焦点集中于要素禀赋与商品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在2×2的模式中商品价格完全固定,且经济非完全专业化,那么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也将决定且被固定,它还隐含着生产技术保持不变。如果经济中一种要素禀赋增加而另一种保持不变,则经济必然在某种意义上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是强烈不对称的:一种产品,即在生产中相对密集地使用供给量固定的生产要素的那种产品,实际上减少了。理由很简单:当一种要素扩张,它必然被吸收在密集地使用它的商品生产中,然而在技术固定(由于价格固定)时,扩张部门的要素供给必定还要由非扩张的要素来提供一部分,而这种要素的唯一来源只能是其他部门,所以后者生产必然要收缩。

在上述四个定理中,前两种定理明确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比较,而后两种定理则仅仅涉及到单一国家内的关系。

但四个定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不同与各种生产活动以要素密集度相互区别这样一对孪生观察基础上的。四个定理构成了这一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