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经济学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6:15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422页(1728字)

研究经济中各个集团不平等的经济地位的一门学科,特别把因种族、性别和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歧视待遇作为主要研究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G·贝克尔1957年出版了《歧视经济学》一书,首次探讨了造成歧视的原因以及对歧视程度的测量等问题,对创立和发展歧视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以后,歧视待遇问题得到经济理论界极大的关注,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研究歧视待遇问题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主要有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on)和索罗门·波拉切克(Solomon Polachek)等人。

在歧视经济学中,以研究歧视待遇为中心的理论大致可分为需求取向和供给取向两种类型。需求取向的理论认为,厂商或非少数的工人通常要显示出他们对工人和合作者的偏好。这种偏好格局可能导致少数工人将从事最不理想的工作,而且可能得到最低的工资。

这种理论假设,如果企业本身实行歧视待遇,那么,从企业中排除黑人、妇女和其它一些人,工人中非少数的男性白人将会因此而得到额外的劳务酬金;如果是雇员实行歧视待遇,那么雇主就必须给非少数雇员支付一笔酬金,以便吸引他们与被歧视者一道工作。

但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以需求取向解释歧视待遇的理论与经验事实相矛盾。

因为厂商的行为是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支付额外的劳务酬金无疑会降低利润。同时,在市场竞争中,未实行歧视待遇的厂商会迫使实行歧视待遇的厂商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需求取向的理论在解释歧视待遇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一个以供给取向为核心的理论应运而生了。

供给取向的理论认为,不同的集团在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范围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家庭范围内的分工以及教育制度等,都会给不同的集团造成劳动市场预期和生产力方面的差异。供给取向理论认为,歧视待遇问题甚至在一个人进入劳动市场以前就在经济的其它各个部门出现了。例如,由于劳动市场方面的性别歧视,因此,许多妇女在30-50岁这一年龄段中有1/3或1/5的时间要离开劳动市场。由于妇女一生中的劳动力参与在时间上是间歇性的,因此,对这种间歇性的预期导致妇女在接受正规教育时选择不同的课程,特别选择那些与市场活动关系不大的领域。

妇女倾向于把自己确定在比男性需要较少训练的岗位上,而且已婚妇女(特别是有子女的人)则乐于为缩短上下班时间而放弃比较好的工作。

除了性别歧视外,种族歧视待遇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供给取向理论的重视。

这种歧视待遇涉及白人与黑人在受教育和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不平等。按照供给理论的推论,解决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政策焦点应更多地集中于社会方面而不是企业上来。

歧视经济学除了在理论上研究了造成歧视待遇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原因外,还从数量关系上探讨了如何衡量歧视待遇的程度等问题。衡量歧视待遇程度的方法是计算歧视待遇系数。当生产力的差异在统计上被把握住以后,这个歧视待遇系数就表示在不同的种族、性别以及伦理道德集团之间工资差距的比率。这个工资差距的比率靠生产力方面的差异是不能说明的。

具体的计算办法是:用y表示经济收入,用表示M集团的平均收入、表示F集团的平均收入、表示如果F集团具有M集团的生产力时所具有的获得收入的能力,d表示歧视待遇系数,则计算歧视待遇系数的公式为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分母表示M集团和F集团之间平均收入的差额;分子表示生产力差异所不能解释的收入差距;歧视待遇系数d表示未解释的收入差额所占的比例。在运用这个公式时有一个困难,即并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此,F要通过统计学上的回归分析方法才能进行估计。假设我们知道两个不同的收入集团的工资差额为0.5,生产力差异所未能解释的收入缺口为0.3,则根据上面公式可知,歧视待遇系数为0.6,即工资缺口有60%是要通过社会经济因素而不是生产力差异才能给予解释的。

上一篇:行为科学 下一篇:规范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