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V·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9:25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536页(2169字)

【生卒】:1848—1923

【介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

帕累托的父亲老帕累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因支持志尼的意大利统一运动,而被迫流亡法国。1848年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妇人生下帕累托,1852年,老帕累托获得特赦,乃携帕累托回意大利受教育。帕累托就读于都灵工艺学院学习数学及物理学。

1864年,入都灵大学,1867年获数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入该大学的工程学院。1870年,获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在佛罗伦斯铁路公司,从事工程师工作。

1873年,转任一家冶铁公司的副经理,后任技术经理、董事长。1890年,帕累托因公司亏损严重,辞去董事长职务,从事研究工作。

开始对把数学应用于经济理论产生兴趣。18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认识了当时的意大利着名经济学家潘达利奥尼(Maffeo Pantaleoni),经潘达利奥尼介绍,帕累托开始研读瓦尔拉斯着作,并与L·瓦尔拉斯通信,讨论经济问题。1893年,经瓦尔拉斯推荐,帕累托担任瑞士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职务。次年,正式接替瓦尔拉斯为该校的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

1906年辞去教职,在日内瓦湖畔的乡间别墅安享余年,并从事社会学的研究。1923年逝世。

帕累托,在经济学上主要有三点贡献,一是对价值理论的修正;二是提出了所谓“帕累托最优化”的概念;三是提出“帕累托法则”(Pareto’s law)。

边际主义经济学家C·门格尔、E.von庞巴维克及瓦尔拉斯都认为,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一大发现,是足以揭示纯粹经济学各种秘密的钥匙。帕累托则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效用一词表示有用性,其反义则是有害性,这样的价值判断涉及伦理和心理状态,会使效用一词的意义易于被误解,因而提出应该用表示满足欲望能力的“ophelimity”一词来代替效用一词。不过帕累托的这项修正没有被经济学界普遍接受,而且他自己也没有坚持。

他还认为,效用是无法衡量的,消费者只能区别他对物品偏好的次序,即第一、第二等序数来表示物品所含效用量多寡的顺序,从而引入了所谓无差异曲线分析,抛弃了效用可衡量性的概念,而建立了序数效用论的概念。

在帕累托之前,F·Y·艾奇渥斯在1881年,曾用“契约曲线”表示过无差异曲线分析的见解。不过艾奇渥斯是从可衡量的总效用出发来推论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的,帕累托抛弃了效用的可衡量性,他先假定无差异曲线为已知,然后以此推论完全竞争下的经济均衡。

由于效用的不可衡量性,不但不能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满足程度,而且也不能把整个社会的满足程度加总。因而,帕累托便对集体的极大满足问题提出了否定的看法。他认为,第一,以可以计算的单位计算,因经济调整所获之利足以抵消因经济调整而所受之损失而有余的时候,才能认为已客观地增进了福利或集体的满足;第二,若不能以这种方式进行福利判断,便只能诉诸经济以外(例如伦理)的考虑;第三,在完全竞争中,实际上可以实现的集体福利的最优化,只能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就不能增加另一部分人的福利。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方式能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条件下,来增加一个人的福利时,这个社会就处于最优的资源分配状态。这就是所谓“帕累托的最优化”或“帕累托效率”。这一个理论论点,为现代福利经济学开了新河,同时,也被人用来为现存的社会组织方式进行辩护。

帕累托认为,瓦尔拉斯的生产理论由于假定技术系数不变而过于简单,而瓦尔拉斯之后的一些人的生产理论,则由于假定技术系数完全可变,又忽略了限制因素。

帕累托指出,完整的一般生产分析,必须包括固定系数和变动系数,并据此提出了他的生产理论。这种生产理论,构成了现代数理生产理论的基础。

帕累托还提出了一个收入分配到处都是相同的法则,这就是“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根据他对许多国家不同时期统计资料所做的观察,认为,若A等于一既定的收入,B等于其收入超过A的人的数量,同时,若把A和B的对数分别确定在Y轴和X轴上,或者把A和B确定在一对数平面上,那么,所形成的曲线,不管考察哪个国家,就将按大约偏离Y轴的56°倾斜。

帕累托根据统计数据引出的这个法则表明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由于帕累托认为这种刚性的存在,收入分配总是相同的,不管平均收入水平如何。

其含义是,提高一国贫困人的收入的唯一途径是提高整个国家的收入,要进行收入再分配是不可能的。这一“规律”遭到许多反对意见的批判。

帕累托的主要经济着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cours d’économie politique,2Vols..1896-1897),《政治经济学教程》(Manuale d’economie politica,1909)。社会学着作有:《社会学通论》(Trattato de Socialogia Generale,4 Vols.1916)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