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10:37:1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40页(1107字)

国际贸易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每个国家应出口什么物品?一个国家的出口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按什么比例交换?前一个是“比较利益”问题,后一个则是贸易条件问题。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明确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穆勒和歇尔则最终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关于贸易条件的理论包括诸多内容。首先是概念与定义问题。存在着一系列关于贸易条件的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统计计量,主要有:(1)商品或净物物交换的贸易条件,即出口一单位商品所换取的进口商品单位数,在统计实践中是通过计算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相对于基年的变化来得到商品贸易条件的。

(2)总物物交换贸易条件,即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率,当贸易平衡时它与商品贸易条件相一致。(3)收入贸易条件,有时也称为“出口的购买力”,它相当于商品贸易条件乘以出口量。

(4)单一要素的贸易条件,即用按照商品贸易条件进口的商品来估价出口部门中一种要素的边际或平均生产力。(5)双重要素的贸易条件,比概念旨在透过国际间商品交换来考察物化在商品中的要素关系,比如,在英国一单位劳动生产一单位衣物,在葡萄牙一单位劳动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如果贸易条件是五单位酒对一单位衣物,这便意味着英国的一单位劳动与葡萄牙的五单位劳动相交换。

上述前三个贸易条件概念都是实际可计量的,其中第一种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机构对大多数国家所惯常采用的,第二、三种也被用于对一些国家的计算。

第四种概念也可以计算。至于第五个概念则争论颇多,似乎其意义及可操作性都不很大。近些年有人认为,除非双重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一,否则交换便是不均等的,这显然是忽略了不同国家出口部门资本密集度的差别。

其次是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李嘉图没有给出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仅仅是指出均衡值将位于两国比较成本的比率的中间。穆勒用他的“相互需求”数字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后来由马歇尔运用提供曲线加以精炼,它表明每一国家中两种物品的过度供给和需求是贸易条件的函数,后者的均衡值将确定在使整个过度供给等于零的水平上(参见“提供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

马歇尔说明了多重均衡的可能性,并建立了关于均衡稳定性的标准,这就是一直被使用至今的所谓马歇尔-勒纳条件:贸易国双方对进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

贸易条件决定不仅在国际贸易的实证理论中占有中心地位,而且在它的规范分析方面也具有关键作用,它对贸易利得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