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林,B·G·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18:53:54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593页(2291字)

【生卒】:1899—1979

【介绍】:

瑞典经济学家及政治家。

1899年4月23日生于瑞典南部的克利潘(Klippan),1917年进伦德(Lund)大学;1919年在斯德哥尔摩工商管理学院师从赫克雪尔(E·F·Heckscher)学习经济学。192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博士学位。

1925-1930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1930年,接替赫克雪尔任斯德哥尔摩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至1965年。

1931年曾为国际联盟起草有关世界经济萧条的报告;1934年曾为瑞典政府起草有关失业的报告。

1938起到1970年,当选为瑞典国会议员。1944年担任瑞典自由党总裁,直到1967年才卸任。

1944年至1945年,曾任瑞典联合内阁的贸易部部长。他一直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及投票委员会委员兼委员会主席。

1977年,他避嫌未参加提名及投票,但委员会通过他与英国的J·米德同获该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是G·卡赛尔的门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J·M·凯恩斯在经济杂志上辩论德国赔款及转移问题而出名。但其主要贡献则在于其贸易与要素价格的分析,为近代贸易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俄林的贸易理论,一方面深入应用了G·卡塞尔的价格理论,另一方面也使之与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结合在一起。就区位理论而言,俄林深受其老师赫克雪尔的启发,他指出,生产的区域分工或国际分工,与个人因其能力或天赋不同而产生的生产分工有相似之处。

个人依其能力与天赋而分工进行生产与交换,可增进个人及全社会的产量或收入。

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各有其不同的资源供求状况,分工生产,进行贸易,自然也可增进彼此间的福利。

俄林指出,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极为相似。为简化起见,可先讨论区域贸易原理。

假定两个区域的生产条件不同,甲区的生产条件优于乙区的生产条件。例如,甲区以2单位劳动生产1匹布;乙区为生产1匹布须投入3单位劳动;甲区以10单位劳动生产1桶酒,乙区为生产1桶酒则需投入15单位劳动。

甲乙两区酒与布的比价均为5:1,在这种情况下,两区便不能进行贸易。扬弃劳动价值学说,以价格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通过调整两区之间的汇率,以找出一个合适的汇率,恰能使两区不能进行贸易。例如,若甲、乙两区单位劳动工资均为1元,则1桶酒、1匹布在甲区各值10元及2元,在乙区则为15元及3元。若两区通货之汇率为1元兑1元,则甲区物品价格均低于乙区,全部物品将单方面自甲区输向乙区。

同理,若甲区1元兑乙区2元,则乙区物品价格均低于甲区,全部物品将单方面地自乙区输向甲区。物品之移动,将使汇率调整至1元兑1.5元,至此,两区物品价格都相等,自不会发生贸易活动。因此,各区物品比价不同,乃是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

俄林还指出,物品比价的不同,由各区域在各个时期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在供给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与生产的自然条件,在需求方面,则有消费者的欲望与生产要素所有权(即据以产生的收入)的分配情况。因此,各区的各种要素的秉赋状况影响彼此间的价格和贸易。

据此,俄林认为,各个区域的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不同,以及对物品的需求状况不同,是产生物品比价不同的两个原因。但这两种原因也可相互抵消,而使物品比价一致,但更可能扩大物品比价的差异。

只有在物品比价不同时,两区之间才会发生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可在同一货币制度下进行,也可在不同货币制度下进行。

在同一货币制度下,问题比较简单。价格比较低的生产要素,除了国内有需求之外,还有国外的需求,所以使其价格上升;因进口物品的竞争,对价格比较贵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将减少,所以其价格将下降。

换言之,两区间的物品比价,两区间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因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调整而变动,直到实现均衡为止。

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只要引进汇率,作为把不同货币折算为共同基础的媒介,则可进行区域贸易分析。不过,仅仅汇率高低并不影响贸易均衡,它仅起媒介作用,贸易均衡依然由物品的供求关系决定。

需要指出,俄林的区域贸易论有许多严格的假定,诸如运输成本、贸易障碍等都未予考虑,若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更一般化的国际贸易理论。

俄林的主要着作有下列几种:《世界经济萧条的过程及阶段》(Course and Phase of the World Economic Depression,1931);《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1933);《国际经济重建》(InternationalEconomic Reconstruction,1936);《储蓄与投资的斯德哥尔摩理论》(Some Notes on the Stockholm Theory of Save and Investment,1937,载《经济杂志》47卷3月与6月号);《就业稳定问题》(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194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