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社会学辞典

符号互动论

书籍:新编社会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3:04:31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物资出版社《新编社会学辞典》第255页(651字)

【释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托斯、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理。

库利对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镜中我”的思想。

托马斯则提出了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

他强调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符号的中介作用。这对后来的符号互动论有很大的影响。

米德将符号互动的思想归纳为比较完整、系统的体系。米德将社会看作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他认为,由于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是不很强大的,要生存必须合作,于是那些促进合作的活动就得到了发展。在这种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符号的交往与传播。

符号互动论的正式提出到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理论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战后许多美国学者从各个侧面发挥和发展了符号互动论。在符号互动论的名义下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主要是芝加哥派和依阿华派。

芝加哥派以布鲁默、戈夫曼等为代表,注重定性分析。这是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流派。

依阿华派是一些学者从芝加哥大学分离出去到依阿华大学后建立起来的,其主要代表是曼福德·库思。

这一派认为符号互动理论是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证明的。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内容是:社会组织和自我概念的有机的相互依赖;符号沟通中产生的社会现实图景;个人自我概念和态度的社会根源;反应环境刺激的观念的极大的变化性及其反映出的共同的主观意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