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社会学辞典

社会生活方式

书籍:新编社会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3:19:23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物资出版社《新编社会学辞典》第391页(1419字)

【释文】: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整个社会、群体以及个人生活活动的典型模式和全部特征的总和。

它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形式和特征的总和。狭义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以外的消费(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日常社会生活和闲暇社会生活活动的典型模式和全部特征的总和。

社会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它体现了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的复杂的统一。其主要表现是:(1)生活方式是质和量的统一。

生活方式的质,是指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生活方式性质的区别性。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状况的全面而综合的描述,表明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和条件的程度,表明着供人支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内容。

归根到底,生活方式的质表明了它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用“生活质量”范畴表示“生活方式的质”。

生活方式的量,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它是衡量社会或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达到的水平和满足的程度的客观标志。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生活水平”范畴来表示“生活方式的量”。(2)生活方式是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统一。生活方式的客观条件包括诸如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民族传统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

没有这些客观条件,生活方式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任何生活方式也就无法形成与发展。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以及生理心理特点等。离开了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人们就不知道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来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导向和追求目标,也就谈不上什么生活方式。(3)生活方式是表示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活动体系的综合性概念。生活方式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体系。

它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概括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揭示了人们生活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典型特征;它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生活方式综合反映了社会生活,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人们社会活动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

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阶层,乃至不同的个人,其生活方式是不同的。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是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生活方式的客观因素有:(1)生产方式;(2)社会制度;(3)文化传统;(4)社区环境;(5)职业;(6)自然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

任何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它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就会对社会发生反作用,对个人产生规范作用,并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愚昧、腐朽的生活方式,则会破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活方式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约束和指导人们生活的导向和追求的目标,从而使人们知道应该如何生活才能对人和社会有益或者对人和社会有害。

因此,教导生活方式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社会整合 下一篇:新编社会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