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基础审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会计大辞典》第1125页(849字)
又称“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
是以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程度为基础,进而确定审计方案、选择重点进行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是随着经济业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审计科学的发展,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方法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减少错误的可能性”这一审计假设之上。它的特点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对全部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详细审查的做法,而首先从根本上了解制约经济活动、产生会计数据的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严格,据以对会计数据的可信赖程度作出判断,然后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和实施步骤。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做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和描述制度。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审阅规章制度等有关资料,将了解和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详细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加以描述,作为制订和修改审计工作方案的参考。
(2)评价制度。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理想制度”进行比较,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其完善程度,初步形成改进的意见或建议。(3)测试制度执行情况。对规定的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看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被遵守执行,详细记录和说明其遵守执行情况。(4)制订、实施审计方案。根据评价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确定审计的重点及审查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进行实质性审查。
(5)作出审计结论。在审计的结束阶段,作为结论性意见,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情况以及审计人员提出的改进建议写入审计报告。
财务审计的方法从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再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审计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准确的结果,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财务审计不再仅仅是评价会计业务处理的结果——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同时还重视评价数据产生的过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控制效果。从而促进了审计方法的科学化,也导致审计在传统的监督、公证职能基础上,具有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