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会计大辞典》第1257页(716字)
旧中国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包括从事各种劳务者)的同业组织。
旧称“行帮”。分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和“苦力”行会三种。商业行会一般称“行”,如米行、绢行、牛行等。
也有称“团”的。
如青果团、花团等。手工业行会称“作”,如油作、木作等。劳务行会多称“帮”,如苦力帮。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般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其目的在于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经营范围,解决行会成员的各种困难和保护同行业的利益。行会起源于隋朝,当时实行坊市制,工商业限制在固定地段内,同一行业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一个行列。
日久,同一行业者自然形成一个松散的团体。隋末丰都市已有100多个行会。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至唐代,仅西京市就有200多行会。宋时打破了坊市制,官府又常向行会差派徭役,同行业出于维护本身的利益和防止竞争,在组织上则日益严格,其最高负责人称“行头”或“行老”,主持同业内部事务,代表本行业与官府和其他方面交涉,承应差役。入行带有强制性,不投行者,不得入市。
行内具有严格的行规,如规定经营范围,限制同业竞争,保护传统习惯,以及原料,产品规格,售价,帮工待遇,劳动条件等。
行会必须遵守行规,违者处罚。另外,行会一般有共同崇奉的神祇,带有一定的封建性。
明清以后,除原来性质的行会外,还兴起同乡会组织,并设有会馆及公所等机构。清末工商业集中的大中城市还成立了商会,继而遍及全国各地。行会则改组为同业公会。行会对于反对封建官府压迫,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便逐渐成为前进的障碍。鸦片战争后,行会组织在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