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计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3:56:36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040页(499字)
从西周时代开始形成的从下到上逐级考核财政收支的制度。
在西周朝廷中已有掌管会计考核的官员,称司食,下设职内与职岁会计考核实物岁入与岁出,货币的收支由职币承办考核事宜。并规定“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岁会是年终中央和地方年度财政成绩的总考核。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加强了上计制度,规定每年由地方长官或上计吏向上级长官或天子汇报财政收入完成的情况,并附有收支报告表册,主持报告的长官或天子,要召集有关官署的官员,一同听取地方官的报告。收支情况完成好的,受到奖励,完不成的,有的当场撤职,以严肃上计制度。史载秦昭王时,河东守邵稽三年不上计受到严厉谴责。
汉代以后,由单纯考核官吏升迁制度逐渐变为固定的财政年终收入上报考核办法,内容有所扩大,规定各县将其全县的户口、田地、租税等编为计簿,上报给郡、国;郡、国将所属各县上报的计簿加以汇编,正本留存,副本上报朝廷,由郡国太守相国,偕同计员,到朝廷亲受皇帝垂询。东汉时,郡国上计名义上归三公之一的司徒总核,实际上是尚书主持。
县、郡主要由县丞、郡丞代管。上计之事在后代时轻时重,大多辅之以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