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上益下论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4:34:3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24页(585字)
一种减少国家消费性的财政收支出规模。
以利人民生产生活的主张。儒家主张君主厚人薄财,损上益下,薄税敛。如陆贽说:“夫作法裕于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作法裕于财。
未有不失人者也。……念征役之频重,悯蒸黎之困穷,……诚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窒侈以荡其贪风。
息冗费以纾其厚敛。”(《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这里强调制定财政分配政策时,要考虑人民的疾苦,国家应节省用度,减少花费以消除对人民的厚敛。北宋李觏也提出,天子应“过自菲薄、损上益下。”(《李觏集·富国策第一》)丘浚从人民是君主的统治基础的角度说明应损上益下。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者,民而已。无民则无以为国矣。
明圣之君。知兴国之福在爱民,则必省刑罚,薄税敛,宽力役,以为民造福。民之享福。
则是国之享福也。
”又说,君主应“兢兢焉戒谨,介介焉吝惜。而不轻用天下之财,如此则国计不亏,邦本益固。
下之人有家给人足之乐,上之人有安富尊荣之休。”(《大学衍义补》)魏源也主张理财应先利民,后利国。或者将利国寓于利民之中。他说:“专主于便民者,民便而国亦利。专主于利用者,民不便而利旧中饱,国乃愈贫。”(《元史新编》卷八十八)在我国古代,尽管进步的思想家提出损上益下,寓利国于利民之中的思想。
但实际上不能做到。正如《旧唐书刘晏传》所言:“历代操利柄为国计者,莫不损下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