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税收大辞典

薄赋敛

书籍:税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02:28:16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税收大辞典》第165页(1271字)

亦称为“薄税敛”、“薄赋”、“薄敛”等。

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一前628)图兴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的施政措施;晋悼公(公元前573一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后来,晏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

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

在《论语·先进》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薄赋敛”的思想,指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孟子·尽心上》),但孟轲鼓吹“薄赋敛”,则是针对战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富国政策的。管仲也主张“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管子·小匡》)主张施行低税率和反对重复征税,要求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荀子从生产角度来论述“薄赋敛”,认为轻税可以裕民,而“裕民而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荀子·富国》)而且主张赋敛不可“伐其本,竭其源”,认识到税收负担和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税收负担还要随生产发展适时变动,才能真正体现合理负担。这比单纯主张薄赋敛更进了一步。墨子从小生产者的角度来论述薄赋敛问题,指责统治阶级“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但不是单纯强调“薄赋敛”,而是主张赋税敛役要有常,指出:按照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按照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疾。”(《墨子·辞讨》)。先秦法家则主张对不同征税对象实行不同的税率,即对地主和小土地所有者实行较轻的税负,而对商人等实行重税,以扶植封建经济的发展,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鞅在其变法中,为了保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对商业和农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君书·垦令》)。韩非也反对对土地生产者实行重税,他指出:“今吏之所税,耕者也。……耕者则重税,……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谈,不可得也。

”(《韩非子·显学》),先秦以后的“薄赋敛”思想,大体上沿袭了儒家“轻徭薄赋”的主张。唐代李翱在《平赋书》中指出:“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

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

”清代的魏源认为赋敛重,则“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眭,不罄不止。”(《古微堂内集》卷三,《治篇十四》魏源)。这些都基本上是荀况已经提出过的理论。一般认为“薄赋敛”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安定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巩固。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往往在新的封建王朝初建时表现较为明显。而到经济恢复发展之后,尤其是封建统治集团趋向衰败没落时,往往被横征暴敛所取代。

上一篇:相地而衰征 下一篇:税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