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226页(219字)
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超过正常状态。
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动脉充血和静脉充血。由于物理、化学因素或细菌毒素使细胞、血浆蛋白分别释放出组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温度增高、颜色变红,称为动脉充血。
动脉充血时间稍长,血流变慢,小静脉也可扩张,血流淤滞。如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局部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充血”,也称“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