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54页(1243字)
通常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的对比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通过生产活动耗费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用产品,实现生产劳动目的。经济活动的这种合乎目的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就是经济效益质的涵义。所以,一般地说,经济效益就是有益的经济效果。同时,经济效益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生产投入和成果产出的比较,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效益就低,这是经济效益量的涵义。经济效益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经济单位的效益。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效益的概念、评价标准、目的和实现途径都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经济的效益是资本的效益,是力图“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25页)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它只能从企业的角度讲求微观经济效益,不可能从整体上考虑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在各个资本家讲求微观经济利益的竞争中盲目地、自发地形成的,虽然国家也进行干预,但也避免不了盲目性、自发性并导致经济危机。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效益是以微观经济的节约和宏观经济的浪费为特点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的存在,生产目的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经济效益是劳动效益,讲求经济效益是力求用最少的社会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不仅要从企业角度讲求微观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在局部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企业、部门和社会经济的统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经济效益与生产力,应该是同步前进的,经济效益好,生产力才发展快。今后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它体现了时间节约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考虑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主要是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维持适当的比例。二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包括:(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全面实行经济核算制,借鉴与运用国外经验,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2)加速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产品才能更新换代,物质消耗才能减少,成本才能不断降低,从而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