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05:4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95页(717字)

指社会不同部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如工业内部的重工业、轻工业,轻重工业中的开采冶炼、机器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的分工。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没有分工,在氏族成员之间,只存在以性别、年龄即以纯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后来,原始人在长期狩猎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驯养动物的游牧部落,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形成畜牧业和农业两个部门,这便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它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并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由于金属工具的改进,铁制工具的使用,纺织、金属冶炼业等开始发展,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便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它促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进一步提高,引起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生产的出现。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又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形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同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又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出现了许多新的部门,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以人剥削人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分工带有阶级对抗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分工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它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

但是,旧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依然存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和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科学知识极大提高的过程中,这些本质差别将逐步消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