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50:03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313页(1053字)

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论点的提出,是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是对我们十多年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总结和概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上,社会主义总是与计划经济相联系。

但是,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能适应生产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的要求。首先,单纯依靠计划管理,否定市场与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做到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的效率和效益不高;其次,否定了市场的重要调节作用,完全凭主观计划安排组织生产,人为干预过多,不可能利用市场信息对生产作出灵敏而迅速的反应,适时调整结构、协调增长,造成较大的浪费。这些弊端在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都暴露出来,并早已为人们所认识。由于人们囿于某些固定观念,没能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我们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逐步探索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中共十二大时,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提出了要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任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才逐步明确地提出来。虽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是在十四大才明确的,但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逐步发展的。

市场经济在我国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长期由国家计划管理的许多重要商品的价格已完全放开,仍属国家管理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市场调节的比重已显着扩大,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制度、法律、法规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调节方式逐步建立。

这些因素使得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能够比较迅速地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还没有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优化经济结构、扭转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局面,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衔接等,这些都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