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375页(1752字)
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进步状态及取得的成果。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必然反映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论断。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80年2月,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搞两个文明,一个物质文明,一个精神文明。”并把两个文明建设提到“根本目的”的高度。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还尖锐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26页)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且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决议的形式,把它确定为我国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之一。同年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精神文明问题都有进一步的阐述。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还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58页)党的十二大,从全面概括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的论断,把它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次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组织保证,等。鉴于历史教训,《决议》还提出了精神文明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观点。
到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把它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原则。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实践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纲领,这是我们党的首创,是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取得的一个新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精神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类文明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
资本主义文明是以往文明的最高发展,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它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以往社会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巨大,这反映了社会的一种空前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的私有制社会,其文明成果被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所霸占,尽管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比以往社会有巨大发展,但并不能使劳动人民彻底摆脱贫穷和愚昧。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行公有制,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既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的享有者,实现了创造者和享有者的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的;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许多方面,还相对不发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