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4:18: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400页(965字)

大寨在“文化大革命”前,是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

大寨精神,是大寨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大寨地处山西省晋阳县的土石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把家乡的穷山沟变成米粮川,大寨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同穷山恶水作斗争。从50年代起,大寨人就凭着箩筐扁担和铁锨镢头,在土石山坡上开沟造地,平整农田,防涝抗旱,蓄水保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田毁屋塌,灾情严重。

但大寨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提出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的“三不要”口号,再次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在一年内就重新筑好梯田,修好房屋,并夺取了当年的农业丰收。大寨大队的这种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的拼搏献身精神和高尚品德,在当时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1964年4月,周恩来派调查组到大寨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报告中向中央汇报了大寨大队的先进事迹,肯定了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发展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

同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把大寨人在生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农业学大寨主要也就是学习大寨人的这种精神,加快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70年代里,由于受“四人帮”的影响,大寨在“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工具,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大寨精神也被“四人帮”塞进了许多“左”的东西。

“文化大革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农村政策取代了农业学大寨运动。90年代的今天,党的十四大又提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党的基本路线中也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寨人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鼓舞下,决心重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