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521页(758字)
邓小平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邓小平的这一谈话,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上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所作的精辟总结和阐述。主要是:第一,强调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任何大党或老党都不能以最高发言人自居。第二,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第三,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四有”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指出,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对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作了重要论述。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再次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所说的造就“四有”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本质特征,极大地深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第二,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第三,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中国的特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对“四有”新人的论述,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的影响,而且都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