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 坟茔 坟 墓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133页(762字)
坟墓fénmù 坟茔fényíng 坟fén 墓mù
名词。
指在地下埋葬着死人(或其骨灰、衣冠)而在其上方地面上隆起土堆或竖立碑石的土穴。
“坟墓”“坟茔”和“坟”都强调土穴上方地面之上有个隆起的土堆。“坟墓”明示土堆地面下方埋葬死人(或其骨灰、衣冠)的穴。
例如:“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殉葬,或者活活把奴隶埋进奴隶主的坟墓”;“他们走到一块田地旁边,看到几座新坟墓(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坟茔”含有“葬人之穴和所筑土堆的所在地”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告别了故人的坟茔,回到了自己的家”(《人民文学》,1979,5);“走进村头的坟茔,他摇了摇头,但忽然在心中闪现一缕亮光”(同上刊,1979,8)。
“坟”特别突出葬地上方的隆起的土堆;多同单音词搭配,如可同动词“上”、形容词“乱”组合;较适用于口语。例如:“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鲁迅:《药》);“离清明节还有五天,就有人上坟了”;“山坡东侧满布着乱坟,稀稀地长着些杂草”;“他们又重新加固了那坟上的泥土,并在坟前竖起了一块石碑”(峻青:《鸳鸯冢》)。
“墓”可用于葬处有隆起的土堆和没有这样的土堆而只有碑石的两种情形;有庄严、尊重的态度色彩,可同“烈士”“扫”组合。
例如:“他们采摘了一大把野菊花,放在了烈士墓前”;“我环顾四周……把那紫色的花朵结成三个小小的花球,在每个墓前放了一个”(《散文特写选》,1949——1979,第一卷);“清明节前后,这一带路上往来的人很多,大多是去后山扫墓和扫完慕返回城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