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 遗漏 脱漏 脱掉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306页(955字)
漏lòu 遗漏yílòu 脱漏tuōlòu 脱tuō468掉diào412
动词。
指本来存在或应该列入的,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没有让它出现,没有提出或没有列入。
“漏”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很常用;但在和“彼”组合时,或者和“挂”呼应而组成成语“挂一漏万”时,不带口语色彩。
例如:“公布的名单当中把他的名字漏了”;“宋人别集里的情形比唐人别集里的来得混乱,张冠李戴、挂此漏彼的事几乎是家常便饭”(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挂一漏万,必有忽略之处,尚望指出”。
“遗漏”强调遗下而没有收进来或没有附上,多用于物件、篇目、笔画、问题等。例如:“他们把挂包遗漏在山顶的古庙里,下了山很久才发觉没有把它带下来”;“我编《热风》时,除遗漏的之外,又删去了好几篇”(鲁迅:《华盖集·题记》);“由于笔顺错误造成的笔画遗漏,或者字形歪斜、出格,也是常见的弊病”(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汉语》)。
“脱漏”和“脱”都含有“本该有的而不在”以及“离开应在之处”的意味。“脱漏”有书面语色彩;除用于写文章或印刷中的文字之外,有时也可用于户口。例如:“《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条‘时太原王(尔朱荣)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臧否肆意。’‘与夺,下脱漏‘任意’二字”(《中国语文》,1980,2);“当道密派文武员弁带兵将学堂围住,悉行捕斩,脱漏者仅有一名”(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明律》规定,人民不得脱漏户口,不能逃避赋役”。“脱”有口语色彩;只用于书报、文稿中的字。例如:“校对才知道,稿子里原来有些地方脱字了”;“刘商序文抄本有夺误,脱了一个‘嫁’字,便由朱文长妄作聪明而把董生解为董庭兰”(《沫若剧作选》)。
“掉”含有“失掉不见”的意味;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多用于字。
例如:“瞧你,三行两行就掉字”;“抄写马虎大意,就很容易掉字”;“由于所根据的古书在抄录上夺掉了一个字,因而发生了误会而把它扩大了”(《沫若剧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