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 寻 觅 寻找 找寻 寻觅 搜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588页(1462字)
找zhǎo 寻xún 觅mì 寻找xúnzhǎo 找寻zhǎoxún 寻觅xúnmì 搜sōu
动词。
指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要的人或事物而努力活动。
“找”侧重在要见到所需的人或物;是个通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的常用词,有口语色彩,用得最广泛。例如:“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杨朔:《雪浪花》);“朋友们替我找房子”(冰心:《我的邻居》);“很遗憾,这次我们考察团的任务,不是到人家国家里去找阶级斗争,而是去学习人家的经营管理”(《小说月报》,1981,12)。
“寻”和“觅”都是文言词,具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使用范围较窄。
“寻”侧重于追求和求得所需要的人或事物,常可与“根”“踪”“死”“短见”等搭配。例如:“我非要寻根问底不可”;“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哭,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鲁迅:《兔和猫》);“这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寻,不如进城去”(鲁迅:《阿Q正传》);“我们寻得了一把生锈的切菜刀”(《冰心选集》)。
“觅”侧重于要发现所需要的人或事物;书面语色彩比“寻”浓厚;常可与“食”“迹”搭配。例如:“花彩斑烂的鸡群在草间觅食”(碧野:《月亮湖》);“如果顺着她的脚印,寻踪觅迹,就会走进一座白云缭绕青松的大山”(同上);“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鲁迅:《伤逝》)。
“寻找”兼有“寻”和“找”的意思,在语气上比“找”强调些,有郑重的态度色彩和一般的书面语色彩;通用于各种文体,口语里不用。例如:“他们只在实物量,即使用价值或职工人数方面去寻找这条界线”(《新华月报》,文摘版,1979,7);“经济生活中所以存在以上提到的那一系列问题,其深刻的原因必须从所有制关系中去寻找”(《红旗》,1979,12);“他们就是这样工作着。
就是这样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寻找着快乐、幸福”(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在微明的晨曦中,她探头四处寻找着闻雪涛”(《收获》,1979,3)。
“找寻”是“寻找”的等义词,较少用。
“寻觅”兼有“寻”和“觅”的意思;书面语色彩的浓厚程度和“觅”一致;用得不如“寻找”广泛,一般用于文艺作品,有文艺风格色彩。例如:“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鲁迅:《伤逝》);“卢蒙巴要活,四处寻觅生活”(杨朔:《东风第一枝》);“他看见每秒钟里溪水的流去,不再回来。
象消失的声音,再无处寻觅”(《小说月报》,1981,12)。
“搜”含有“想法尽量多地见到和得到”的意味,一般只用于资料、作品,使用范围比“寻”“觅”还窄;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的浓厚程度和“寻”一致;可受“广”的修饰。例如:“这两位着名汉学家曾几次带着研究题目来中国广搜资料”(《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作者还有一幅石刻,题为《决不再战!》……可惜不能搜得”(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搜”在表示搜查的意思时(如说:“海关人员在他的旅行袋里搜到不少违禁品”),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