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15:0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230页(597字)
由于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而且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又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因此,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许多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种种观点。国内学者王登峰等人(1992)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并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被他人所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优势,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6.人格完整和谐。指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中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