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因境施教的原则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1:08: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408页(722字)

在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思想状况,以及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这一原则的依据是: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尤其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辩证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原理。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搞一刀切。学生在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其思维特点及行为能力都有显着区别。儿童期,其思维具体,模仿性强,缺乏自我意识;少年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独立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青年期,思维有较高的抽象性,能独立思考问题,具备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样,针对不同时期的年龄特点,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2.因材施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即使处于同一发展时期的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在兴趣、情感、认识、意志及行为方面产生差异;同一要求运用在不同学生身上,教育效果就会不同,甚至相反。

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采取措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3.教育者要把握时代特点,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征,引导他们以积极态度对待社会现实和人生,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4.依据教育情境提出要求,采取措施。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主客观因素、校内外因素多种作用所构成的“合力”中实现的。

开展德育工作,除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及时代特征外,还必须考虑当时的环境、场合、气氛、人际关系、教育力量等客观条件。只有利用并创造恰当的教育情境,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