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强度

书籍: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08:36:3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第114页(552字)

生产过程中劳动紧张的程度。

它以一定时间(一小时、一班)内工作人员消耗的劳动数量来计算。劳动强度首先取决于生产和劳动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影响劳动强度的因素有: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和特点、采用的工艺、工作时间的长短、劳动和休息制度、劳动组织形式、劳动定额和劳动报酬,以及劳动的卫生保健条件和美学条件、体力和精神-视觉的紧张程度、自然-气候因素和其他因素。

劳动强度的经济意义在于,在提高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完成的工作)数量增加,但是,劳动消耗量和单位产品的价值并未减少。

因为在使用价值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体现在其中的价值量也在增加。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增加产品产量的主要途径不是提高劳动强度,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只有当劳动强度水平低于正常的(社会必要的)水平时,才容许提高劳动强度。

从事繁重劳动和有害劳动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优待和补助水平,是根据劳动强度确定的。采用配套机器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在科学地组织生产劳动和始终不渝地改善劳动条件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劳动强度具有合理的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