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指示生物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海洋大辞典》第174页(951字)
在研究海流或水团时,用来作为指示种的那些海洋浮游生物。
指示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大、易于采集和较易鉴定的特点。其仅能适应较狭变化范围的水温和盐度,故用以判断那些用水温和盐度难以判别的海流或水团,有助于水文学的研究。
例如钵水母类的北极霞水母[Cyanea carticum]仅分布于北冰洋,桡足类中的巨锚哲水蚤[Rhimcalanus gigas]仅分布于低温海域,二者都可作为寒流的浮游指示生物。
已确立的浮游指示生物,按生物分类系统可分为:浮游原生动物指示生物,如伊格抱球虫[Globigerina eggeri]和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是巴西暖流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腔肠动物指示生物,如僧帽水母[Physalia]、帆水母[Velella]和银币水母[Porpita]是暖流的指示生物;浮游毛颚动物指示生物,如大型箭虫[Sagitta maxima]、六鳍箭虫[S.hexaptera]和锯颚箭虫[S.serratodentata]是大西洋外海水团浮游指示生物;浮游甲壳动物指示生物,如克鲁尼磷虾[Euphausia kronii]和叉刺角水蚤[Pontella chierchiae]是东海黑潮分支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软体动物指示生物,如笔帽螺[Creseis]是东海黑潮支流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被囊动物指示生物,如纽鳃樽[Salpa]是南黄海黑潮分支的指示生物等。
按其指示功能,可分为海流水团浮游指示生物、鱼群渔场浮游指示生物、石油资源浮游指示生物和海洋污染浮游指示生物等。关于浮游指示生物的研究,始于Agassiz(1883年,提出三种热带水母可作为北大西洋湾流的浮游指示生物)。随后,一些国家的海洋浮游生物学家陆续发表过一些有关海洋浮游指示生物的研究报告。其中Russell(1935)曾较深入系统地研究过毛颚类浮游指示生物。近20年来,对浮游指示生物的研究日益增多,陆续提出了许多海洋浮游指示生物新种类,为探明海流和水团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尤其在研究海流交汇区时,跟踪和估量水体混合的比例与海流范围、测定流速和流向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佐证。